![]()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國既是服裝生產大國,也是服裝消費大國。根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我國現有服裝生產企業4.5萬家,從業人員385萬人,年服裝生產能力138億件,其中 主要的生產中心在廣東、浙江、江蘇、上海、武漢等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裝業的產量增長14.9倍,年平均遞增速度達14.4%??v覽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服裝業大致經過四個階段: 初的十年里是產量階段,誰要解決生產能力問題就能掙大錢;其后的五年時間里是質量階段,在供需基本平衡后,滿足顧客質量要求的能力成為決定因素;再后五年是 階段,提供可識別的、有持續質量保證能力的產品和服務成為占領市場的決定因素;現在的服裝業正逐步向風格與定位階段過渡,產銷模式上也開始實行科學規范的生產管理以及多元化的銷售模式??傮w上,一個成熟的服裝企業應經歷以上四個階段的循序漸進發展。
目前我國的服裝企業結構大致有兩種形態:
(1)開發型企業結構。這類企業有著強大的設計開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而生產只是試驗型的,或者說是樣板型的,同時還擁有強大的外發生產加工的管理能力。企業的運作就像舉啞鈴一樣,緊握中間的生產開發和生產管理能力去平衡兩端的設計和營銷能力,用兩端的力量來顯示企業的 。這種企業的綜合開發能力強,對市場和競爭對手有很強的侵略性(例如耐克)。像這種兩端大中間強的“啞鈴型”結構也可稱之為主動型市場結構企業。
(2)加工型企業結構。改革開放后中國服裝產業再起步時,造就了許多這類加工型企業。這類企業雖在生產管理和成本核算方面相對有優勢,生產能力也相對較強,但由于設計能力和營銷能力比較薄弱,對市場較大的波動承受力不夠。另外,由于企業設計能力不足,大多采用仿效跟隨的產銷策略,限制了企業的市場發展戰略。像這種兩端弱中間較強的“腰鼓型”結構也可稱之為被動型市場結構企業。
當前服裝行業中 困難的就是這類加工型企業,“八五”以來鄉鎮、民營、合資服裝企業大發展,已替代了這類服裝企業的主導地位。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一部分企業及時調整了內外銷比例,并根據市場信息,注重企業自身的產品開發,拓展國內廣闊的內銷市場,目前這些企業回旋余地較大,經營狀況尚可,但大部分加工型企業,沒有從傳統的產品經濟中走出來,仍主要依靠做訂單來維持生產,使企業逐步陷入絕境,目前突圍較困難。這些企業雖然在技術、設備、質量、管理方面有 優勢,但由于外部機制束縛和內部機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加上企業歷史包袱過重,根本無法與鄉鎮、民營、合資企業競爭。
服裝行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萌芽期、增長期、黃金期和衰退期。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產方式落后,產品檔次較低,只有少量資源性初級產品出口,勞動力成本低。代表 有:孟加拉國、尼泊爾以及一些非洲、拉美和東南亞 等。
增長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產規模大,產量不斷提高,但產品質量和檔次一般,大部分出口到發達 ,貿易順差增加。目前,中國、墨西哥和較發達的東南亞 如印度、巴基斯坦等處于這個階段。
黃金期的主要特征是:技術設備先進, 以及附加值不斷提高,保持貿易順差,工資上升,產量和出口量不再增長或逐漸下降。香港、臺灣、韓國都處于黃金期。
衰退期的主要特征是:規模大幅縮減,勞動力成本很高,生產轉移到 地區,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主要向 和營銷發展。如英國、法國、 、意大利、日本等服裝行業都己進入衰退期。
目前,我國的服裝行業仍然處于增長期的后期,還沒有達到黃金期的 佳成長期。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服裝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增長趨勢仍將持續,行業日益發展成熟。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 ,我國服裝行業在結構和 等方面與發達 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存在一些弊端和問題,這將成為制約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瓶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