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基礎薄弱
盡管童裝產業被認為是我國服裝產業得“潛力股”,但由于過去受重視程度較低,我國童裝業的起步較晚,產業基礎薄弱。我國國情決定了童裝市場的消費對象是一個穩定的、長期的龐大群體。據統計,截至2004年年底,我國人口總數約13億,其中14歲以下人口總數約2.8億,占21.54%。但在五彩繽紛的服裝市場中,童裝的占有率卻很低,僅占1%。此外,目前我國有4.5萬家服裝生產企業,可是具有自有 的童裝 生產企業還不到200家,約占0.44%。龐大的消費群體與有限的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我國童裝的發展。
2、童裝產品斷檔嚴重,價格不合理
在我國目前的童裝市場中,市場上以幼童服、小童服居多,嬰兒服、中童服、大童服偏少,尤其是大童服裝斷檔嚴重。另外與成人裝一樣,男童裝和女童裝相比也存在著品種少、款式單一的現象。從童裝生產企業來看,80元以下的低檔童裝市場基本上由國有企業及一部分鄉鎮企業的產品占據,市場供應過剩,150元以上的 市場卻被 、三資企業 占據,由于消費群體狹窄和與國內平均消費水平相距太遠,也處于相對飽和狀態。相反,界于低檔和 市場之間的中檔童裝市場由于與平均國內消費水平相當,潛力很大,但產品卻相對較少,特別是具有 有知名度的企業較少。
3、忽視童裝的 性
因為孩子們身體弱小,抗菌能力也差。比如,幼兒喜歡把衣服放進嘴里嚼,劇烈運動后愿意用衣服擦去臉上的汗水,這都無疑使衣服面料與孩子的皮膚、眼睛甚至口腔相接觸,也無疑使面料上的殘留毒素傷害孩子,所以要求童裝 要具有環保性。制衣廠家應該把環保意識落實到采購面輔料、生產制作、生產環境的清潔等每一個環節之中,使產品既不缺乏孩子天真稚氣的特點,又 。但我國目前,即使在專門的少兒或幼兒服裝專賣店里,已通過“環保生態認證”的童裝 也較少。
4、 市場占有率低
在國內童裝市場上,占50%市場份額的國內童裝生產商基本被擠壓在中低市場,由于眾多規模小的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競相壓價,或做別人的衣裳來賺薄利;而 占據的50%的份額中,幾乎壟斷了童裝 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如 的“米奇妙”、“史努比”、法國的“貝納通”、日本的“巴布豆”及我國臺灣的“ABC",“麗嬰房”、“西瓜太郎”、“玄馬”等 。國內童裝 在規模、質量、個性、認知度方面無法與 相比,因此 市場罕見國內 。
5、設計元素缺乏
設計元素是服裝的靈魂,童裝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國童裝產業“扒版”成風,大型企業抄襲歐洲發達 的款式,中小企業抄襲大型企業的款式, 以“抄”為中心,設計雷同趨向嚴重。國內童裝設計上存在很多誤區:色彩款式單調,尺碼規格不全,不能滿足兒童的著裝需求;設計缺少特色,時尚性較差,不能吸引消費主體的注意;缺乏新工藝、新材料、新品種的童裝面料,即便有新面料,許多童裝企業也往往不愿為高額的新面料花費 多成本。